欢迎来到进口食品商务网!

迫害加剧,印度基督徒分裂

2025-04-21 18:44 来源:本站编辑

作者:John Singarayar

(UCA新闻)——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是:“谁来绑猫?”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当今印度的普世主义危机。

在印度教占多数的阴影下,反基督教的气氛日益高涨,在印度,基督的身体不仅会因外部创伤而流血,也会因自己造成的骨折而流血。

印度的基督徒虽然在14亿人口中只占2.3%的少数,但却代表了各种传统的马赛克:声称拥有使徒历史的古代圣托马斯基督教徒,受葡萄牙传教影响的罗马天主教,由西方传教士引入的新教教派,以及20世纪的五旬节派运动。

问题不再是基督教的多样性或团结,也不再是他们在印度教占多数的情况下生存的威胁。关键的问题是他们的道德责任:如果教会是基督的化身,那么在危机时刻,教会的分裂如何加重了祂的苦难?

我们需要从历史、神学和社会政治的角度来审视印度大公教会失败的原因,并指出如果不面对内部分裂,基督教社区将面临进一步边缘化的风险。

传统上认为,基督教传入印度是在公元52年的圣托马斯传教会。古老的叙利亚基督徒,以今天的喀拉拉邦为基地,融入当地的种姓结构,并保持着独特的礼拜仪式,直到16世纪葡萄牙传教士将拉丁仪式系统强加给他们,引发了叛乱。

50多年的叛乱导致了1653年的库南十字誓言,誓言拒绝西方传教士并分裂教会。那些联合起来反对葡萄牙人进一步分裂的人,现在在喀拉拉邦组建了至少七个声称圣托马斯传统的教堂。

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神学诽谤,以及他们在较低种姓和部落人群中争取皈依者的竞争,进一步破坏了基督教的格局。

福音派、浸信会和五旬节派运动于20世纪初兴起,通常由外国机构资助。他们在已经是基督徒的社区中传教的努力导致了“偷羊”的指控。

这些历史上的裂痕,再加上教会内部的社会身份,如种姓、语言和种族,为基督徒面临的问题往往被推迟和几乎总是分裂的回应,或者根本没有回应奠定了基础。

自从独立前印度出现了共同的印度教身份以来,印度教团体一直要求制定禁止改信基督教的法律,称改信基督教破坏了印度种姓制度,从而破坏了印度社会的稳定。

印度教徒倾向的印度人民党(BJP)在2014年以压倒性多数获得政治地位和权力,加强了反基督教言论,将改信基督教视为对国家认同的威胁。

支持印度人民党的印度教团体将选举胜利视为推动其建立印度教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授权。

袭击的范围从暴民暴力——焚烧教堂,袭击礼拜者——到12个邦通过反皈依法进行的官僚骚扰。这些要求国家批准改信宗教的法律被用作武器,将人道主义工作和社区礼拜定为犯罪。

例如,在恰蒂斯加尔邦,五旬节派牧师面临着以虚假的“强迫皈依”指控任意逮捕。北阿坎德邦高等法院(Uttarakhand High Court) 2024年的裁决要求政府对宗教活动进行审查,这进一步侵蚀了宪法自由。

迫害也是社会方面的:奥里萨邦的部落基督徒或达利特皈依者面临经济抵制和社会排斥。然而,基督教的回应仍然支离破碎,反映出神学和战略上的分歧。

以印度教会全国委员会(NCCI)和印度天主教主教会议(CBCI)为代表的印度大公合一运动一直在努力弥合教派间的鸿沟。虽然代表2000万天主教徒的CBCI强调与政府对话,但北印度教会(CNI)等主流新教团体主张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抵抗。

五旬节派通常是独立的,他们把传福音置于机构联盟之上,把迫害视为属灵的战争。

这种不和谐在2008年Kandhamal骚乱中表现得很明显,当时有100多人被杀,其中大部分是基督徒。虽然天主教机构提供了庇护,但福音派团体批评天主教总会与当局“妥协”。

同样,在2023年曼尼普尔暴力事件期间,库基部落(主要是基督徒)成为目标,宗派非政府组织争夺救济资金,削弱了宣传力度。神学上的分歧和种姓的分裂继续以千刀万剐的方式使基督的身体流血。

外部的看法使团结进一步复杂化。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把基督教描绘成一种“外来”信仰,尽管它起源于古老的印度。作为回应,叙利亚马拉巴尔教会(Syro-Malabar Church)等团体强调他们的swadeshi(土著)身份,与较新的教派保持距离。

2008年的坎达马反基督教暴乱就是基督教合一失败的例证。在印度教暴徒袭击基督徒,摧毁了300座教堂和6000所房屋后,CBCI致力于重建。但像印度基督徒全球理事会(GCIC)这样的福音派团体在国际上公开了暴行,激怒了联邦政府。

普世团体本身也受到官僚惰性和等级僵化的困扰。NCCI由30个新教和东正教教堂组成,与教派竞争作斗争。虽然CBCI更加集中,但它优先考虑天主教的利益,经常把不同信仰间的倡议放在一边。女性和非专业人士在领导层中的代表仍然不足,扼杀了基层的观点。

分裂的代价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政治上的分歧,这个遍布印度各地的小基督教社区无法形成一个投票集团。

在社会层面上,统一叙事的缺失使得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将基督徒定型为暴力皈依者或外国代理人。弱势群体,如达利特人和部落,因种姓和信仰的双重边缘化而遭受不成比例的痛苦。

基督的身体,被种姓隔离,在沉默中流血。

在国际上,印度的基督徒未能有效地利用全球网络,这可以从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USCIRF)在2024年将印度降至最低级别的反应中看出。

然而,即使在枯骨的山谷里,希望也在闪烁。2021年成立的人权监督联合基督教论坛(UCF)标志着朝着合作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

在贾坎德邦,基督教联盟在法庭上成功挑战了反皈依法。

像菲利克斯·威尔弗雷德神父这样的神学家敦促重新构想超越机构合并的普世主义,关注共同的道德责任:捍卫民主,帮助穷人,促进宗教间的和谐。

基层运动,如袭击期间的祈祷守夜,是团结的典范。以曼尼普尔暴力事件期间的#不沉默运动为代表的数字行动,弥合了青年之间的教派鸿沟。甚至CBCI的2023年主教会议也承认种姓是“反对共融的罪”。

当耶稣基督为受迫害的人流血时,印度教会面临着清算。普世主义不能仅仅是主教之间的礼貌对话;它必须成为一种彻底的团结,废除种姓制度,分享权力,拥抱脆弱。

印度人民党家长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简称RSS或国家志愿服务团)的印度教国家项目在基督教分裂中蓬勃发展;每一个教派的竞争,每一个等级制度,都成为对抗十字架的武器。

为了“绑住猫”,教会必须面对它在压迫中的同谋——精神压迫、种姓压迫和殖民压迫。这需要的不仅仅是联合声明;它需要一个代价高昂的克己主义,一个基督的自我空虚的典范,他不是为一个派系,而是为所有人流血。

选择很明确:要么团结,要么无关紧要。在绞刑架的阴影下,基督的身体必须决定是治愈——还是让流血继续。

在一个多数主义试图抹去多元主义的国家,基督徒的生存可能取决于他们重燃大同精神的能力——这不是一种崇高的理想,而是一种务实的需要。

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并不一定反映UCA新闻的官方编辑立场。

海招网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